1947年夏,东北民主联军结束夏季攻势后,进行休整补充时期。
作为6纵18师师长王兆相,却要求离开部队,到地方工作。因认为部队再怎么进步,仍然是首长们眼中的“二等师”。
四平攻坚战是他离开6纵的导火索!
四平攻坚战,李天佑指挥7个师,分别是1纵、西满纵队、6纵17师,以及炮兵部队发起作战。其他部队如2纵、3纵、4纵,6纵主力在昌图以北布防,准备打沈阳援敌;另外7个独立师分布在四平以北,准备打长春援敌。
攻坚部队发起攻击后,发现守敌与掌握的兵力不同,多了将近一倍,给攻坚带来不小困难。因为7个主力师是以绝对优势,可如今优势不明显,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。部队连续攻坚8天,敌人负隅顽抗,敌我双方伤亡都不小,但敌人被压缩到很小的区域中。
为加快攻坚,将6纵16师和18师调离作战,将西满纵队1师、2师换下。16师于西满3师协同,18师与17师一起打。
17师已经在前线打8天,损失三分之一,但战斗力不减,因为擅长爆破。
6纵三个师中,16师是老资格部队,历史战绩辉煌,作风硬;17师擅长攻坚是东北部队王牌攻坚部队;18师是抗战时期地方军分区升格起来的部队,相比之下战斗水平弱一些。可上级给18师布置的任务完成,而且完成很出色。王兆相回忆说:纵队首长不大相信18师的战绩,还认为他们延误战斗进程,被指责。兄弟部队证实18师的表现后,6纵首长才表达歉意。
战斗结束后,其他部队都得到补充,18师伤亡1000余人,虽然不多,却没有补充,他很有情绪。
王兆相认为18师在经历如此多的战斗后,表现越来越好,可上级种种表现让他认为部队一直被视为“二等师”。打仗把功劳给别人,补充优先其他部队。
是王兆相“敏感”,还是纵队首长“厚此薄彼”呢?
客观来说,部队在成立各纵队时,就有主次之分。
如:1纵,下辖1师、2师、3师,其中1师是1纵主力师,主动战斗的表现都很出色,而且前身是红三军团部队,战斗作风过硬;2师仅次;3师战斗力弱,是万毅领导的起义部队与挺进东北后扩编部队改编而来,在作战中的表现就是配合为主,助攻为主。
6纵与1纵情况类似,16师是红1军团的前身,也是南昌起义部队前身,战斗作风很硬,在红军时期,抗战时期在新四军3师也是军部的机动旅;17师资历也不浅,还擅长爆破,在攻坚战上是王牌。18师是地方部队升格而来,战斗经验前,虽然也在进步,可相比16师和17师有差距。
当时在组建纵队时,上级就让强弱联合,目的让战斗力强的部队带动弱的部队能快速提升。如果当初强强联合,弱弱联合,弱队很容易就被击溃,形不成战斗力。
在作战中,作为非主力师的指挥员都希望部队进步,甚至希望赶上主力师的想法。这种渴望想被认可,不想被否定,越是渴望内心加剧敏感,加上上级“厚此薄彼”的做法,有没有想法呢?
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说,其他部队是纵队的主力,是尖刀,战斗力不能降低,优先补充没有问题。但需要肯定其他部队的成绩,多少照顾一下部队。
总之,这不是谁的过错,战斗中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,总有一个优先顺序。
王兆相选择离开,是主观情绪上的宣泄,只看到上级的问题。后来冷静回忆: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。
辉煌优配-广东股票配资网-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详解-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